查看原文
其他

走进中哈边境小城扎尔肯特,感受丝路文明互鉴

哈萨克斯坦新观察 哈萨克斯坦新观察 2020-08-25

从阿拉木图州州府塔尔迪库尔干驱车向东200余公里,窗外的风景不断变化,从绵延的丘陵,到辽阔的草原,以及沿着小河谷生长的胡杨林,宛如切换风格的油画。从绿洲过渡到戈壁荒滩,又穿行于一座座光秃秃的小山峰,北方远处再现的阿拉套山依稀可见。正当我们身躯显得疲倦之时,突然眼前一亮:地势较低的广阔绿洲,正迎面扑来。我们知道,此行的目的地扎尔肯特快到了。



当年中国边境的乡村驿站 1881年强划入俄国


扎尔肯特,也称亚尔肯特,都是不同的中文译名,这个中俄边疆史熟悉的地名,勾起了中国近代又一沉重的历史记忆。1864年,沙俄乘中国内乱,强迫清政府签订《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》,使中国西部失去了4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,俄国始与中国交界。到1881年,沙俄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《中俄伊犁条约》,不仅将霍尔果斯河以西包括这广阔绿洲的2万多平方公里据为己有,也将这个以维吾尔人居多的村落和驿站,一并划归了俄国。从此,俄国的版图上始有维吾尔乡村的历史。不仅如此,从1882-1884年,沙俄还诱惑和欺骗了七、八万边民前往俄境。期间,一些维吾尔人和回族人在此定居,使此成为俄中边境区域中的首个粮食基地。随着中俄贸易的长期进行,这里还成为边境贸易的重镇。同时,这里也成为俄国边防部队的一个基地。


1892年,扎尔肯特被定为县级市。到苏联时期的1942年,这座城市又以二战期间莫斯科保卫战牺牲的少将师长潘菲洛夫命名,1991年苏联解体,哈萨克斯坦独立并大规模更改地名时,恢复了扎尔肯特之名。



维吾尔人居多 主要从事农业


初夏的扎尔肯特宁静祥和。这个距离新疆霍尔果斯市30余公里的市镇,一排排高大笔直的白杨和一行行遮天蔽日的杨柳,让我们想起边境对面30多年前伊宁市的风景。除了几条主干道外,多数大街都是常年失修的坑坑洼洼的柏油路,市中心几条笔直的马路横平竖直交叉勾勒出大致的轮廓。最新资料显示,虽然市区人口不足5万,但全市人口有35万。其中维吾尔族约占52%,哈萨克族占33%。


建城之前,扎尔肯特便是维吾尔族聚居的村落。



阿兹木从小就喜欢中国,他为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叫阿伟。


正在阿拉木图上大学的阿兹木出生于扎尔肯特,去年荣获了全哈萨克斯坦“汉语桥”总决赛冠军,他自称从小酷爱汉语是受到了他姥姥的影响。在他的介绍下,我们来到了他的姥姥家。老人家今年已77岁,小时候以苏联国籍居住在中苏边境,1959年随父亲来到扎尔肯特,现在所住的小平房正是当年父亲亲手建造的,平房带有一个小院子,院子里种有辣椒、西红柿等蔬菜。>>听“汉语桥”哈国赛区冠军讲述他和姥姥的“中国梦”


据介绍,老人在扎尔肯特居住了近40年,共有5个孩子,大儿子不久前刚刚去世,现在和4个女儿生活在扎尔肯特。由于只会维吾尔语不会俄语,我们和老人家沟通还需要她女儿来充当翻译。据她说,生活在这里的维吾尔人主要从事农业、经商等工作,也有一些做了医生和律师。



东干人在哈萨克斯坦的第六大定居点


前往扎尔肯特,了解这里东干人的生活状况是我们此行的目的之一。迁居中亚的回族人,被称为东干人。1877年末,由于历史原因,首期至中亚的东干人分三批越过天山,从新疆南疆三个山口迁徙中亚。


扎肯尔是潘菲洛夫区东干中心主席,得知我们从中国来,热情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。扎肯尔的家就位于城镇中心的马路旁边,从外表上看和其他院落并没有不同,走进后才发现别有洞天,这是一处类似中国北方四合院的大宅子,四周都是房舍,厨房、客厅以及就寝的地方彼此分开,互不干扰。院子前面种了蔬菜,有辣椒、西红柿、茄子、香菜等;中间种了几株苹果树,空地上支起了葡萄架,6月中旬,鲜嫩的葡萄已长有黄豆般大小;院子后面,是一排饲养牲畜的砖房,他家养了两头奶牛,还有数十只鸡。


现年74岁的扎肯尔有两个儿子,四个孙子、孙女,我们来做客的这天,适逢家人都在。扎肯尔家里保有传统观念,不让男人进厨房,两个儿媳非常贤惠,说是没有准备,但不到一小时,一桌丰盛的菜肴已经呈现在眼前。


“这是辣椒,我们还保留了炒菜的传统,喜欢吃带点辣味的东西。”扎肯尔边说边招呼我们动筷子,期间一直不停地帮我们添茶倒水,特意告诉我们,喝的牛奶是从自家养的牛身上挤的。


潘菲洛夫区东干中心主席扎肯尔(左)与扎尔肯特唯一的汉语翻译马赫穆特(右)。


当天晚上,扎肯尔老人专门约来了他的好友、75岁的马赫穆特,他出生于中国新疆霍城县,上世纪60年代,持苏侨证来到扎尔肯特定居,现在是扎尔肯特唯一的汉语翻译。


马赫穆特曾在中国上过小学,告诉我们自己读过《西游记》《三国演义》等著作,还感叹道“从前在中国小学毕业就可以当老师,现在高中毕业都不行了”。1996-2000年间,马赫穆特曾受聘担任过伊犁水利局的翻译,每20天会去一次中国。对伊犁的印象是经济比从前发达了,人民生活过好了,人民公社没有了。


席间,大家相谈甚欢。扎肯尔和马赫穆特曾是同事,都曾是扎尔肯特国有车队的司机,如今车队早已私有化。两位老人还说,“苏联时期,扎尔肯特没有闲置土地,都是集体农庄、国营农场,这里只允许种玉米,养鸭子,人们没有自留地,没有选择权马赫穆特说,有段时间,吉尔吉斯斯坦还没有这么多限制,所以有种菜传统的300户东干家庭从扎尔肯特迁居至吉尔吉斯斯坦。


截至目前,扎尔肯特共有123户、约500多名东干人。上世纪60年代从中国迁居至此的东干人如今只剩二、三十人,并逐渐与当地各民族融合,其后代们基本上听不懂中文了。



感受文明互鉴 中国风格的清真寺已成博物馆


如果您选择从霍尔果斯口岸入境哈萨克斯坦,扎尔肯特当然是第一站。



扎尔肯特博物馆具备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的风格。


扎尔肯特所在的中哈边境,相比北枕阿拉套山的阿拉木图市降雨量要少很多,所以城市周边是植被稀疏的荒漠地带。但车辆一经驶入扎尔肯特,就像进入了绿洲,到处绿树成荫。不仅在乡村,城区的居民基本上也是一户一院。这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或二层小楼,楼房基本不会高过树木,主干道两旁是整齐的林带,显然是城市建设之初规划设计的,很多树龄都在100年上下了。


扎尔肯特市位于阿拉木图州,是潘菲洛夫区的中心。谈到这座城市的历史,就不得不提到这里的一座清真寺。说是清真寺,那是从前,如今已改建为博物馆。在博物馆的院子里,有一棵外形好似“西兰花”的老榆树,粗大的树干需要三个人才能合围,这棵古树见证了城市的变迁。


单从外观而言,如果不仔细看,外人一般不会联想到这是一座清真寺。歇山顶式的大殿、四角攒尖式阁楼,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风格,只有在屋顶和阁楼顶上的新月标志,才透露出一丝伊斯兰教的特征。


这座清真寺始建于1887年,耗时5年完工,曾经是扎尔肯特最大的清真寺,后来被改造成了博物馆。


这座清真寺始建于1887年,耗时5年完工,于1892年建成开放。它由当地穆斯林商人赞助修建,负责设计的是中国设计师洪比克。为何这座清真寺会由中国设计师来设计?博物馆讲解员告诉我们,赞助者想修建一座没有钉子的清真寺,可是当地没有人可以实现这个想法,当地的长老告诉募捐者曾在中国见过这种建筑,遂请来了中国的设计师来完成此项任务。清真寺的主要建筑材料是天山云杉的原木,清真寺内有110个圆柱,外面有60个,整体建筑没有一颗钉子。


清真寺建成后便了扎尔肯特和周边地区最大的宗教活动场所。鉴于它的重大历史意义,以及出于文物保护、去宗教化的目的,1978年,政府决定将清真寺改为博物馆,成为永久性的文化活动场所。


来源:第76期哈萨克斯坦《今日丝路》报中文版

作者:李德华、汪金生、肖逸


文章内容均由本平台整理发布

转载请标注来源“哈萨克斯坦新观察”

如需广告、商业合作请联系后台

投稿请发送至:78555107@qq.com

大家都在看

托卡耶夫否认政府对疫情失控

“屯粮”解除!重新被激活的粮油之路让中哈企业忙起来

哈边防局就何时开放边境作出回应


丝路新观察网站:www.siluxgc.com

监制|汪金生 责编|宋欣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